2011年执业药师考试药学综合知识复习要点(17)
2012-02-20 10:10:32 来源: 评论:0 点击:
血容量正常情况下,单位容积血液中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或红细胞压积,低于同年龄、同性别正常人的最低值者,称之贫血。
一 病因
造成铁摄人量过少的原因有:①慢性失血,如钩虫病、痔疮、溃疡病、多次流产、月经量过多等;②长期营养摄入不足;③需铁量增加,如妇女妊娠或哺 乳期、儿童生长发育期等;④铁元素吸收不良,如萎缩性胃炎、胃功能紊乱、胃大部切除术后、胃酸缺乏、慢性腹泻等;⑤偏食;⑥长期应用非铁制品的烹饪用具。
二、临床表现
1.神经症状倦怠、乏力、头昏、眼花、耳呜、头痛、胸痛、失眠、记忆力减退、心悸、烦躁或水肿。
2.心脏与肝脾 气促、心尖区收缩期杂音、心脏扩大,肝、脾、淋巴结肿大,月经失调等。
3.消化系统 一般可有食欲缺乏、消化不良、异食癖、恶心、呕吐、腹胀、腹泻;严重者可有萎缩性舌炎、吞咽困难、咽部异物感、口角炎等。
4.皮肤 黏膜或甲床苍白,面色萎黄或苍白,皮肤干燥、萎缩,毛发干燥、脱落,指甲扁平、反甲或脆裂。
三、缺铁性贫血与恶性贫血的区别
缺铁性贫血有别于恶性贫血,前者是由于缺铁,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但红细胞不低;恶性贫血又称为巨幼红细胞贫血,由于缺乏叶酸和维生素B12等 造血因子,使幼稚红细胞在发育中DNA合成障碍,细胞分裂受阻,形成畸形的巨幼红细胞,并伴有神经症状。 缺铁性贫血与恶性贫血的区别:
|
病因 |
镜下RBC形态 |
化验室 |
发病率 |
缺铁性贫血 |
缺铁,Hb↓ |
小红细胞,低Hb |
Hb ↓明显 |
较高 |
缺铁性贫血 |
缺乏V-B12为主,叶酸↓ |
大红细胞,高Hb |
Hb ↓不明显 |
我国少见 |
巨幼红细胞贫血 |
缺乏叶酸为主V-B12↓ |
四 药物治疗及常用铁剂的主要特点
铁剂常与酸成盐形式存在。《国家非处方药物目录》收载的有硫酸亚铁、乳酸亚铁、葡萄糖酸亚铁、富马酸亚铁、右旋糖酐铁和琥珀酸亚铁等。
铁剂主要从十二指肠吸收,铁缺乏时也能在胃和小肠下部吸收。其吸收受许多因素影响:① 以2价铁形式吸收;②酸性环境可促进铁的吸收,维生素C可促使3价铁还原成二价铁,使铁易于被吸收,而抗酸剂则减少铁的吸收;③体内贮铁量亦影响铁的吸 收,当体内铁贮存量多时,血浆铁的运转率降低,铁的吸收减少。正常人对铁剂的吸收率为10%~20%, 缺铁时可达20%~60%。
五、用药注意事项
1.理想的铁剂应为吸收好、不良反应小、疗效好的口服制剂。口服铁剂选用2价铁,2价铁的溶解度大,易于被人体吸收,3价铁在体内的吸收仅相当于2价铁的1/3,且刺激性较大,3价铁只有转化为2价铁后才能被吸收。对胃酸缺乏者,宜与稀盐酸并用,有利于铁剂的解离。
2.选择适宜的剂量,初始治疗应用小剂量,数日后再增加剂量,以铁剂的吸收率为30%计算,一日口服180mg元素铁较好,也可避免严重的不良反应。
3.注意铁剂与药物、食物的配伍禁忌,四环素、考来烯胺等阴离子药可在肠道与铁结合或络合,影响后者的吸收;胰酶含不耐热因子,试验证实此因子 可抑制铁剂的吸收;碳酸氢钠可与亚铁生成难以溶解的碳酸铁,阻碍铁剂的吸收;牛奶、蛋类、钙剂、磷酸盐、草酸盐等可抑制铁剂的吸收;茶和咖啡中的鞣质与铁 形成不被吸收的盐,促使铁在体内的储存降低而发生贫血;但肉类、果糖、氨基酸、脂肪可促进铁剂的吸收;维生素C作为还原剂可促进铁转变为2价铁,或与铁形 成络合物,从而促进吸收,口服铁剂应同时并用维生素C。
4.注意进餐的影响,习惯上主张铁剂在餐后即刻服用较好,餐后口服铁剂固然可减少胃肠刺激,但食物中的磷酸盐、草酸盐等影响使铁剂吸收减少。试验证明,铁剂与食物同时服用,其生物利用度为空腹时的1/2或1/3。
5.铁制剂对血色素病或含铁血黄素沉着症及不伴缺铁的其他贫血.(地中海贫血)、肝肾功能严重损害、尤其伴有未经治疗的尿道感染者不宜应用。
6.铁制剂对酒精中毒、肝炎、急性感染、肠炎、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胰腺炎、消化性溃疡者慎用。铁制剂均有收敛性,服后常有恶心、腹痛、腹泻、便秘,多与剂量与品种有关;其中以硫酸亚铁的不良反应最为明显,可选择其缓释制剂。
7.预防铁负荷过重,铁剂在胃肠道的吸收有黏膜自限现象,即铁的吸收与体内储存量有关,正常人的吸收率为10%,贫血者为30%。但误服或一次 摄入量过大或使用铁制品来煎煮酸性食物,会腐蚀胃黏膜和使血循环中游离铁过量,出现细胞缺氧、酸中毒、高铁血红蛋白血症、休克和心功能不全,应及时清洗胃 肠和对症治疗。
8.除补铁外,合理膳食同样重要,宜多食含铁丰富的食物如猪肝、黄豆、蔬菜、水果、大枣、蜂乳、芝麻、黑木耳等。提倡使用铁锅烹饪或煮粥,会有助于铁元素的补充。
蛔虫病
一 临床表现
1.腹痛 脐周或上腹部,呈间歇或反复发作。
2.精神症状 精神不安、哭闹、头痛,夜间磨牙、梦惊;严重者会导致发育障碍和智力迟钝。
3.消化道症状 伴有食欲缺乏、恶心、呕吐、便秘、腹泻。
4.过敏反应 反复出现荨麻疹、哮喘、瘙痒、血管神经性水肿,面部可见白色虫斑,重者可致营养不良、面黄消瘦或面色不均匀。
5.粪检及血常规 在大便中找到蛔虫,在镜检下可发现蛔虫卵。血常规检查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二 药物治疗
《国家非处方药目录》中收载的抗蠕虫药物活性成分有阿苯达唑、甲苯咪唑、枸橼酸哌嗪、噻嘧啶。
(一)非处方药
1.阿苯达唑 广谱抗线虫药,对蛔、蛲、鞭、钩虫的成虫及幼虫均有较好疗效,适用于多种线虫的混合感染。治愈率高达100%。
2.甲苯咪唑 广谱抗线虫药,对蛔虫、蛲虫、鞭虫、钩虫(十二指肠及美洲钩虫)的成虫及幼虫均有较好疗效,一次顿服。
3.枸橼酸哌嗪 对蛔虫、蟯虫有效,安全,具有麻痹虫体肌肉的作用,使之不能附着在人体的肠壁上,而随肠蠕动排出。睡前顿服,连服2日,一般不必同服缓泻药。
4.噻嘧啶 对肠道寄生虫具有神经肌肉阻滞作用,使蛔虫产生痉挛性麻痹,使虫体安全排出体外作用快而优于哌嗪。口服本品驱虫时无需缓泻药。适用于蛔虫、蛲虫及十二指肠钩虫感染。
(二)处方药
1.噻苯达唑 为广谱抗线虫药,对粪类圆线虫、鞭虫病、蛔虫病等均有作用。
2.伊维菌素 用于蛔虫,可破坏神经递质一酪氨酸所介导的中枢神经系统突触传递过程,导致虫体神经系统麻痹而死亡。空腹或睡前顿服。
三 用药注意事项
1.空腹服用抗蠕虫药可减少人体对药物的吸收,增加药物与虫体的直接接触,增强疗效。
2.要坚持用药,在第一个疗程后应注意观察大便有无虫体。如未根治,则需进行第2个疗程的治疗。但两个疗程间应至少间隔1~2周。如遗忘漏服,应尽快补服,若已接近下一次服药的时,则无须补服,也不必增加剂量。
3.少数蛔虫感染较严重的病例在服用抗蠕虫药后可引起蛔虫游走,造成腹痛或口吐蛔虫,甚至引起窒息,此时应加用噻嘧啶驱虫药以避免发生上述不良反应,或向医师咨询。
4.抗蠕虫药对妊娠及哺乳期妇女不宜应用;大多数抗蠕虫药在肝脏分解而经肾脏排泄,但2岁以下的儿童肝肾脏发育不全,尤其是肝脏内缺乏有关代谢酶,容易损伤肝肾,因此对2岁以下儿童禁用,尤其噻嘧啶对1岁以下儿童禁用,对肝肾功能不全者要慎用。
5.抗蠕虫药对癫痫、急性化脓性或弥漫性皮炎患者禁用;对活动性消化性溃疡患者慎用。
6.噻嘧啶与枸橼酸哌嗪有拮抗作用,不能合用。
7.抗蠕虫药不宜长时间应用,否则对人体的糖代谢也会产生影响。
8.对肠道蛔虫的感染,预防是至关重要的。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餐前、便后要洗手,生吃瓜果要洗净;经常剪指甲,并纠正儿童吸吮手指的习惯。
脓疱疮
由细菌(主要是金葡菌,其次是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种皮肤病,有传染性
一 临床表现
1 脓疱疮损害主要有脓疱和脓痂。好发于头、面颊、颈或四肢等暴露部位。
2初期为散在性红斑或水疱,水疱壁极薄,透明,可见到液面,周围有红色浸润。
3迅速即混浊化脓成为脓疱,大疱易破损而渗出脓液,搔抓破损后露出溃烂面,其稀薄黄色分泌物流到别处皮肤上,因含有大量的细菌极易感染,而可产生新的水疱。
4 水疱破后露出鲜红色糜烂面,分泌物干后形成蜜黄色或污黄色痂,愈后无瘢痕。
5偶见有较大的脓疱,疱内容物可呈半月形积脓现象,一般无明显的全身症状。破损广泛者,附近淋巴结肿大,或伴畏寒、发热等症状,亦可能继发肾炎或菌血症。
二 药物治疗
口服抗菌药物对治疗脓疱疮的帮助不大,因为体表血循环较微弱,达不到有效药物浓度,因此,治疗上以使用外用药涂敷为主。
(一)非处方药
1.脓疱期 先用75%乙醇消毒后,用无菌针头将脓疱刺破,吸出分泌物后用0.02%~0.1%高锰酸钾溶液或0.1%苯扎溴铵溶液清洗。然后涂敷0.25%~0.5%聚维酮碘溶液、2.5%碘甘油。
2.结痂期 应先去痂,再按上法治疗,亦可涂敷0.5%克林霉素软膏、复方新霉素软膏、莫匹罗星软膏、杆菌肽软膏等,任选其一。
(二)处方药
对皮疹广泛、淋巴结肿大或伴随有全身症状者可酌情应用磺胺药或抗生素,应依据脓液细菌培养结果而定,选择青霉素肌内注射;或口服红霉素。
三 用药注意事项
1.高锰酸钾为强氧化剂,结晶不可直接与皮肤接触,其对组织有刺激性,易污染皮肤而致黑色。同时水溶液宜新鲜配制,久置变为棕色而失效,并不可与还原性物质(糖、甘油)混合,以免引起爆炸。
2.如脓疱疮痂皮不厚,可直接涂敷克林霉素软膏、复方新霉素软膏、莫匹罗星软膏、杆菌肽软膏。
3.对严重肾功能不全者,禁用复方新霉素软膏。避免长期大面积应用,以免吸收中毒,同时避免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协同应用,以免导致耳毒性。
4.杆菌肽软膏外用偶见有轻度皮肤过敏、皮疹、瘙痒、红肿、刺激感觉,一般较为轻微,罕见全身严重过敏,有致肾毒性发生的可能。对妊娠及哺乳期妇女慎用,对过敏、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5.聚维酮碘对碘过敏者禁用;并不宜与碱性药物或还原剂同用。
6.莫匹罗星软膏对有中度或严重肾损伤者、妊娠期妇女禁用;并注意不宜涂敷于眼部、鼻内。
7.林可霉素外用时皮肤有轻度烧灼感、瘙痒、红斑、脱屑等反应。局部应用后也能使细菌产生交叉抗药性。与红霉素之问常呈拮抗,不宜同时合用。
寻常痤疮
俗称“粉刺”,“壮疙瘩”“青春痘” ,发生在毛囊、皮脂腺的一种慢性炎症,痤疮按症状在国际上分为1~4级,类型有丘疹型、寻常型、囊肿型、结节型和聚合型等
一 病因
1由于青春期雄激素增高,皮脂分泌旺盛,刺激皮脂腺产生皮脂聚集在毛囊内。
2在厌氧环境下,痤疮丙酸杆菌在毛囊内大量繁殖,并产生溶脂酶,分解皮脂产生游离脂肪酸,刺激毛囊而引起炎症,或淤积的皮脂进入真皮,引起毛囊周围程度不等的炎症。
3 毛囊口角化,角栓形成,皮脂潴留成为粉刺。女性在月经期加重,妊娠期则好转。
4 对痤疮的发生有一定促进作用的因素:遗传、精神紧张、内分泌障碍。此外,高脂肪饮食和多糖类及刺激性饮食(辣椒、胡椒、酒精)、高温及某些化学因素、生活不规律、口服避孕药或肾上腺皮质激素、化妆品过敏、月经期。
二临床表现
1 痤疮好发于前额、颜面、胸背上部和肩胛部等皮脂腺发达的部位。
2 初起为多数散在与毛囊一致的黑色丘疹,用手挤压后可有黄白色的脂性栓排出来,有时可引起毛囊内及其周围炎症,若位置在皮肤的表浅部则形成炎性丘疹或脓疱, 如位置较深或相互融合则形成结节、囊肿或脓肿。当皮质腺口完全闭塞形成皮疹,顶端可出现小脓疱,破溃或吸收后,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或小凹状疤痕。
3严重的痤疮除黑头粉刺、血疹、脓疱外,可有蚕豆至指甲大小的炎性结节或囊肿;炎症较深时,可长久存在,亦可逐渐吸收或溃脓形成窦道。
4 痤疮的病程缓慢,一般青春期过后则可自愈,愈后可留有色素沉着斑、小疤痕或疤痕疙瘩。
三、药物治疗
(一)非处方药
1 对皮脂腺分泌过多所致的寻常型痤疮,首选2.5%~5%过氧化苯酰凝胶涂敷患部。
2 对轻、中度寻常型痤疮可选0.025%~0.03%维A酸乳膏剂或0.05%维A酸凝胶剂外搽,一日1~2次。于睡前洗净患部,连续8~12周为1个疗程,可显著减轻炎症对皮肤的损害。
3 对炎症突出的痤疮,轻中度者可选维A酸和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外用治疗。
4 对痤疮伴感染显著者,可应用红霉素/过氧苯甲酰凝胶、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或溶液涂敷,一日1~2次。
(二)处方药
1.对中、重度痤疮伴感染显著者推荐0.1%阿达帕林凝胶,一日1次,并口服米诺环素、多西环素或红霉素。
2.对囊肿型痤疮推荐口服维胺酯胶囊或异维A酸。
3.锌在体内合成激素的过程中起一定作用,有助于减轻炎症和促进痤疮 愈合,可选葡萄糖酸锌口服。
四、用药注意事项
1.过氧苯甲酰、红霉素/过氧苯甲酰凝胶对皮肤有急性炎症及破损者禁用;对妊娠及哺乳期妇女、儿童慎用;使用时注意避免接触眼、鼻、口腔黏膜; 若与其他抗痤疮药(硫黄、雷锁辛、水杨酸、维A酸)合用可加重对皮肤的刺激性,也可引起皮肤干燥、瘙痒、红斑、接触性皮炎,若出现刺激性加重则应立即停 药。
2.过氧苯甲酰能漂白毛发,不宜用在有毛发的部位;接触衣服后也易因氧化作用而脱色。
3.维A酸用于治疗痤疮,初始时可出现红斑、灼痛或脱屑等反应,继续治疗后效果在2~3周后出现,一般需6周后达到最大疗效。但不宜涂敷于皮肤 皱褶部如腋窝、腹股沟处;不宜接触眼或黏膜部;用药部位要避免强烈的日光照射,宜在晚问睡前应用,对急性或亚急性皮炎、湿疹患者以及妊娠期妇女禁用。
4.维A酸与过氧苯甲酰联合应用时,在同一时间、同一部位应用有物理性配伍禁忌,应早晚交替使用,即夜间睡前应用维A酸凝胶或乳膏,晨起洗漱后 应用过氧苯甲酰凝胶。如单独应用维A酸,初始时宜采用低浓度0.025%,~0.03%,制剂;耐受后应用0.05%~0.1%制剂。与有光敏感性作用的 药物合用有增加光敏感的危险。
5.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对过敏者禁用;对幼儿不宜应用。
6.除用药外,患痤疮者宜注意皮肤卫生,每晚睡前宜用热水、肥皂洗除油腻,对油脂分泌 多者可选用硫黄皂,忌用碱性大的肥皂。另饮食宜清淡,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高纤维素的食物,限制摄人高脂肪、糖类、酒精及辛辣食物。避免服用含有溴、碘 的食品或药品,精神不宜紧张。对伴发炎症的痤疮,不要用手挤压粉刺和丘疹,对面部危险三角区尤应如此,以避免加重感染或遗留疤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