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执业药师考试药学专业知识(一)复习要点(14)
2012-02-20 08:51:47 来源: 评论:0 点击:
★ ★ 4. 重金属检查法:
定义:在规定实验条件下能与硫代乙酰胺或硫化钠(S2-)作用显色的金属杂质,以铅为代表。
中国药典(2005年版)收载有四种方法:
第一法:硫代乙酰胺法; 第二法:炽灼破坏后检查法
第三法:硫化钠法; 第四法:微孔滤膜法
(1)重金属检查第一法:即硫代乙酰胺法 与对照液比较法,比色法
①在pH 3 ~ 3.5时,硫化铅的沉淀较完全。采用醋酸盐缓冲液(pH 3.5)维持酸度。
②所需试剂:硫代乙酰胺试液,醋酸盐缓冲液(pH3.5), 标准铅溶液
③第一法的适宜目视比色浓度范围为:每27 ml溶液中含10 ~ 20 mg 铅。
④采用外消色法消除颜色干扰:在加硫代乙酰胺试液前于对照液管中滴加稀焦糖溶液,或其他无干扰的有色溶液,使其颜色与供试品溶液管一致。
(2)第二法 将供试品炽灼破坏后检查或取炽灼残渣项下遗留的残渣进行检查的方法。
①适于:难溶于水或乙醇、能与重金属离子形成稳定配位化合物而干扰检查的有机药物
②原理:炽灼除去药物干扰,残渣经处理后同第一法检查,比色法。
③炽灼破坏药物的温度为:500 ~ 600 ℃。
(3)第三法 硫化钠法
磺胺类、巴比妥类药物难溶于稀酸,但溶于碱性水溶液, 按第三法检查重金属。
原理:在氢氧化钠溶液中,硫化钠与重金属离子反应而呈色。 比色法。
所用试剂:氢氧化钠试液、硫化钠试液、标准铅溶液
(4)第四法又称微孔滤膜法
重金属限量低时,用微孔滤膜法,通过过滤,使重金属硫化物沉淀富集于滤膜上,比较滤膜上供试溶液和对照溶液的色斑深浅,判断重金属是否超过限量。可提高检查的灵敏度。
★检查原理同第一法。斑点比较法。适用于含2 ~ 5 g重金属杂质的检查。
★当药物所含重金属杂质用纳氏比色管检查难以观察判断结果时,应改用第四法。
★ ★ 5. 砷盐检查法(限量检查法)
《中国药典》采用 ①古蔡氏法 ②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法Ag-DDC法
①古蔡法:金属锌与酸作用产生新生态的氢,氢与药物中微量砷盐反应,生成砷化氢气体,遇溴化汞试纸产生黄色至棕色的砷斑,与一定量标准砷溶液同法所得砷斑比较,来判断砷盐含量
所用试剂:金属锌、盐酸、KI试液、酸性SnCl2试液、溴化汞试纸、醋酸铅棉花
★金属锌粒2 g与盐酸的作用:生成新生态的氢(活泼性氢)
★加KI和酸性SnCl2试液:将五价砷还原为三价砷,可加快砷盐被新生态氢还原为砷化氢的反应速度。
★溴化汞试纸的作用:与砷化氢形成呈色的砷斑。
★加醋酸铅棉花:吸收H2S,消除锌粒或供试品中含有的硫化物所产生硫化氢气体的干扰。
★最佳条件:标准砷斑用2ml标准砷溶液(相当于2mg As)制备。 2 mg As为砷盐杂质的限量。
②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法(Ag - DDC法)
★原理:产生砷化氢以前和古蔡氏法一样。
砷化氢与Ag - DDC吡啶溶液作用,使Ag -DDC中的银还原为红色胶态银。
★检测方法 :直接目视比色;或于510nm波长处测定吸收度
★所用试剂:锌粒、盐酸、KI试液、酸性SnCl2试液、醋酸铅棉花,Ag-DDC吡啶溶液(作用:生成红色胶态银)
★ 《中国药典》:用Ag - DDC的三乙胺-氯仿(1.8:98.2)溶液作砷化氢的吸收液,无吡啶恶臭,但灵敏度低。而《美国药典》采用吡啶溶液。
6. 干燥失重测定法:主要检查药物中的水份,也包括其他挥发性物质如残留有机溶剂等。
属于间接挥发重量法
(1)常压恒温干燥法:一般105℃。
干燥至 “恒重”的第二次及以后各次称重间隔为1h。
供试品平铺在扁形称量瓶中的厚度一般不超过5mm。
(2)干燥剂干燥法
★适用于受热易分解的药物:氯化铵、苯佐卡因、硝酸异三梨酯、马来酸麦角新碱
★常用干燥剂:硅胶、浓硫酸 和五氧化二磷
(3)减压干燥法:适用于熔点低,受热不稳定或水分难赶除的药物。肾上腺素、地高辛
(4)热重分析法 Thermogravimetic analysis, TGA
热重法是在程序控制温度下,测量物质质量与温度关系的一种技术。
适用于结晶水的测定、贵重药物或空气中易氧化药物干燥失重的测定。
7. 炽灼残渣检查法:检查有机物中混入的各种无机杂质(如金属的氧化物或盐等)
属于直接挥发重量法。
★ 样品炭化后 + H2SO4湿润 →700~800℃炽灼至恒重→称重
★ 若炽灼残渣需留作重金属检查时,则改在500~600℃炽灼至恒重
第二次及以后各次称重均应继续炽灼0.5h后进行。
8. 易炭化物检查法
检查药物中遇硫酸易炭化或易被氧化而呈色的微量有机杂质。
★方法: H2SO4炭化后与标准比色液比较(或与对照液比较法)
★对照液的配制:
比色用重铬酸钾液(黄色)0.25 ml、比色用硫酸铜液(蓝色) 0.25 ml 、比色用氯化钴液(红色) 0.40 ml 、加水至5 ml。
9. 残留溶剂测定法
(一)分类
根据有机溶剂的毒性,国际统一将残留溶剂分四类
★第一类溶剂为应该避免使用的溶剂,一般为致癌物或危害环境的物质,共有5种:
苯、四氯化碳、1,2-二氯乙烷、 1,1-二氯乙烯、 1,1,1-三氯乙烷。
★第二类溶剂:应限制使用的溶剂,一般具有非基因毒性,不可逆或可逆毒性。共有27种 ,常见的有:甲苯、三氯甲烷、二氯甲烷、甲醇、正己烷、乙腈。
★第三类溶剂:毒性低,对人体危害较小的溶剂
★第四类溶剂:目前尚无足够毒理学资料的溶剂
(二)检查方法 各国药典均采用气相色谱法检查残留溶剂。
进样方法:顶空进样、溶液直接进样
10. 溶液颜色检查法:控制药物中有色杂质含量方法
Ch.P(2005)采用三种方法检查
★第一法:与标准比色液比较法
标准比色液由三种有色无机盐配成,分别为比色用重铬酸钾液(0.8000 mg/ml,黄色)、比色用硫酸铜液(62.4 mg/ml,蓝色)、比色用氯化钴液(59.5 mg/ml,红色)
★第二法:可见分光光度法
★第三法:色差计法:测定与水的色差值 ∆E *
11. 澄清度检查法 比浊度法
检查药物中的微量不溶性杂质,注射剂的原料药应作此项检查。
★浊度标准液是用硫酸肼和乌洛托品(六亚甲基四胺)配制而成。
乌洛托品易水解产生甲醛,甲醛与肼缩合成甲醛腙,形成白色浑浊,故可作为浊度标准贮备液。
《中国药典》规定,“澄清”系指供试品溶液的澄清度相当于所用溶剂,或未超过0.5号浊度标准液。
上一篇:2011年执业药师考试药学专业知识(一)复习要点(13)
下一篇:2011年执业药师考试药学专业知识(一)复习要点(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