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执业药师考试药学专业知识(一)复习要点(9)
2012-02-20 08:47:58   来源:   评论:0 点击:

2011年执业药师考试药学专业知识(一)复习要点(9)讲述了配位滴定法

  §6. 配位滴定法

  定义:以配位反应为基础的滴定分析法,主要用于含金属离子的药物测定。

  目前多用氨羧配位剂为滴定液,其中以乙二胺四醋酸(EDTA)应用最广

  一、基本原理

  1. EDTA与金属离子配位反应的特点:

  (1) EDTA几乎能与所有金属离子配位,绝大多数配合物都相当稳定

  (2) EDTA与金属离子的配位比均是1:1关系

  (3) 配位化合物大多数都易溶于水、都是无色的。

  2.配合物的稳定常数KMY(形成常数)

  配位化合物稳定性的表示方法:KMY和K´MY

  M+Y MY

  金属离子 EDTA

  理论稳定常数

  讨论:KMY↑,配合物稳定性↑ ,配位反应进行的越完全

  3.副反应系数

  酸效应系数aY(H)、共存离子效应系数aY(N)、与其他配位剂配位效应系数aM(L) 配合物MY的副反应系数aMHY、aMOHY

  ★4. 条件稳定常数K¢MY

  K¢MY = [MY¢]/[M¢] [Y¢]

  [M¢]=aM[M], [Y¢]=aY[Y], [MY¢]=aMY[MY]

  K¢MY :表示在一定条件下,有副反应发生时主反应(配位反应)进行的程度。

  在一定条件下为常数(一定pH,一定试剂浓度,aM、aY 、 aMY 为定值); K¢MY是用副反应系数校正后的实际稳定常数。

  lgK¢MY = lgKMY -lgaM - lgaY

  ♣♣5. 配位滴定条件的选择

  1)配位滴定条件的判断:lgK´MY³8 或 lgK´MY·C³6

  2)影响滴定突跃范围的因素: K´MY, CM

  ①K´MY↑,突跃范围↑

  ②K´MY一定,被测金属离子浓度CM↑,突跃范围↑

  二、金属指示剂 ——配位滴定法

  定义:一种能与金属离子生成有色配合物的有机染料显色剂,可指示滴定过程中金属离子浓度的变化

  常用:铬黑T

  金属指示剂必须具备的条件

  1) 与金属离子生成的配合物MIn颜色(大多红色)应与指示剂本身HIn2-的颜色有明显区别。

  2) 金属指示剂配合物(MIn)的稳定性应比金属EDTA配合物(MY)的稳定性低。一般应小两个数量级。否则终点提前或推后。

  3) HIn稳定,MIn易溶于水

  三、滴定液的配制与标定

  (1)乙二胺四醋酸二钠滴定液(0.05 mol/L)

  标定:基准氧化锌(800℃灼烧至恒重);铬黑T为指示剂

  加氨-氯化铵缓冲液(pH10.0)作用:控制溶液的酸度为10.0 (非常重要,一定要知道)

  (2) 锌滴定液(0.05mol/L)

  标定:乙二胺四醋酸二钠滴定液比较法、铬黑T为指示剂

 

四、应用与示例:

  (一)直接滴定法:

  绝大部分金属离子与EDTA的配位反应能满足滴定的要求,可采用直接滴定法测定,如钙盐、镁盐、锌盐、铁盐和铜盐等。

  (1)《中国药典》中葡萄糖酸钙的含量测定 配位滴定法:

  钙紫红素为指示剂,乙二胺四醋酸二钠滴定液滴定

  《中国药典》中硫酸钙、氯化钙、乳酸钙及其制剂等均采用配位滴定法测定含量

  (2)硫酸锌的含量测定:铬黑T为指示剂;方法中加氨-氯化铵缓冲液(pH10.0)控制酸度

  《中国药典》中氧化锌、十一烯酸锌、葡萄糖酸锌及其制剂均采用配位滴定法测定含量,铬黑T为指示剂。

  (二)间接滴定法—如氢氧化铝的含量测定:

  二甲酚橙指示液 ;加醋酸-醋酸铵缓冲液(pH6.0)控制酸度

  第五章 分光光度法

  v 分光光度法是通过测定被测物质在特定波长处或一定波长范围内的吸光度或发光强度,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法。

  §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紫外光区 200-400 nm;可见光区 400-760 nm。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物质吸收紫外和可见光区的电磁波而产生的吸收光谱

  跃迁:物质分子的价电子吸收了光的能量,由低能量的基态转变为高能量的激发态的过程。

  跃迁发生的条件:光子所提供的能量与跃迁所需能量相当。

  不同结构的物质分子能级差不同,(吸收的能量不同)电子跃迁不同,可产生不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可进行定性分析——鉴别的依据。

  一、 基本原理

  1.光的吸收定律Lambert-Beer定律 ——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定律

  一定浓度范围内,一定条件下,被该物质吸收的光量(吸光度A)与该物质溶液的浓度(C)和液层厚度(L)成正比: —— 药物定量测定的依据

  ★★ A = -lg ( I/I0 )= - lg T = E∙C∙L

  物质分子对特定波长的光的吸收程度与分子的结构、溶液浓度、液层厚度(光路长度)有关。

  2.★★吸收系数

  1)A = E∙C∙L公式中,E为物质的物理(特性)常数。E越大,说明物质对某波长的光的吸收能力越强

  \E®定性、定量依据。

  2)两种表示方法:C单位为“mol/L” 时,E为摩尔吸收系数,用e 表示;

  当C用“g/100ml”为单位时,E为比吸收系数或百分吸收系数,用E1%1cm表示。

  3)★E1%1cm的物理意义:吸光物质C为1% ,L为1cm时,在一定条件下(波长、溶剂、温度一定)测得的吸光度A。

相关热词搜索:2011年 执业药师考试 药学专业知识(一)

上一篇:2011年执业药师考试药学专业知识(一)复习要点(3)
下一篇:2011年执业药师考试药学专业知识(一)复习要点(10)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