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2011年中药学中级考试大纲(卫生资格考试:367)
2012-05-14 07:50:53 来源: 评论:0 点击:
第一单元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细目一:理论体系的形成
要点:
1.古代解剖知识为基础
2.疾病认识和治疗经验的积累
3.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的渗透
4.古代哲学的影响
细目二:理论体系的发展
要点:
1.基础医学
2.临床医学
3.药物学
4.方剂学
第二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细目一:整体观念
要点:
1.整体观念的概念
2.整体观念的内容
细目二:辨证论治
要点:
1.症、证、病的概念
1-1症状的概念
1-2证候的概念
1-3疾病的概念
2.辨证论治的概念
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3-1同病异治
3-2异病同治
第三单元阴阳学说
细目一:阴阳学说的概念
要点:
1.阴阳概念的基本内涵
2.阴阳的特性
2-1相关性
2-2普遍性
2-3相对性
2-4规定性
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要点:
1.阴阳的对立制约
2.阴阳的互根互用
3.阴阳的消长平衡
4.阴阳的相互转化
细目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要点: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2.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
3.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4.指导疾病的诊断
5.指导疾病的防治
第四单元五行学说
细目一:五行学说的概念
要点:
1.五行和五行学说的含义
1-1五行的含义
1-2五行学说的含义
2.五行特性
3.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
细目二:五行的生克关系
要点:
1.五行相生与相克
1-1五行相生
1-2五行相克
2.五行制化
3.五行相乘与相侮
3-1五行相乘
3-2五行相侮
4.五行母子相及
细目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
2.解释五脏系统疾病的传变规律
3.指导五脏系统疾病的诊断
4.指导五脏系统疾病的治疗
第一单元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细目一:理论体系的形成
要点:
1.古代解剖知识为基础
2.疾病认识和治疗经验的积累
3.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的渗透
4.古代哲学的影响
细目二:理论体系的发展
要点:
1.基础医学
2.临床医学
3.药物学
4.方剂学
第二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细目一:整体观念
要点:
1.整体观念的概念
2.整体观念的内容
细目二:辨证论治
要点:
1.症、证、病的概念
1-1症状的概念
1-2证候的概念
1-3疾病的概念
2.辨证论治的概念
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3-1同病异治
3-2异病同治
第三单元阴阳学说
细目一:阴阳学说的概念
要点:
1.阴阳概念的基本内涵
2.阴阳的特性
2-1相关性
2-2普遍性
2-3相对性
2-4规定性
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要点:
1.阴阳的对立制约
2.阴阳的互根互用
3.阴阳的消长平衡
4.阴阳的相互转化
细目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要点: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2.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
3.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4.指导疾病的诊断
5.指导疾病的防治
第四单元五行学说
细目一:五行学说的概念
要点:
1.五行和五行学说的含义
1-1五行的含义
1-2五行学说的含义
2.五行特性
3.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
细目二:五行的生克关系
要点:
1.五行相生与相克
1-1五行相生
1-2五行相克
2.五行制化
3.五行相乘与相侮
3-1五行相乘
3-2五行相侮
4.五行母子相及
细目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
2.解释五脏系统疾病的传变规律
3.指导五脏系统疾病的诊断
4.指导五脏系统疾病的治疗
第六单元精气血津液
细目一:精
要点:
1.精的基本概念
2.精的生成
3.精的主要功能
细目二:气
要点:
1.气的基本概念
2.气的生成
3.气的主要功能
4.气的运动
5.元气的概念、生成、分布与生理功能
5-1元气的概念
5-2元气的生成
5-3元气的分布
5-4元气的生理功能
6.宗气的概念、生成、分布与生理功能
6-1宗气的概念
6-2宗气的生成
6-3宗气的分布
6-4宗气的生理功能
7.营气的概念、生成、分布与生理功能
7-1营气的概念
7-2营气的生成
7-3营气的分布
7-4营气的生理功能
8.卫气的概念、生成、分布与生理功能
8-1卫气的概念
8-2卫气的生成
8-3卫气的分布
8-4卫气的生理功能
细目三:血
要点:
血的基本概念
2.血的生成
3.血的主要功能
细目四:津液
要点:
1.津液的基本概念
2.津液的代谢
3.津液的功能
细目五: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要点:
1.精与气的关系
2.精与血的关系
3.精与津液的关系
4.气与血的关系
5.气与津液的关系
6.血与津液的关系
第七单元经络
细目一:经络学说
要点:
1.经络与经络学说的概念
2.经络在诊断和各种治疗中的重要意义
3.经络的研究
细目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要点:
1.十二经脉的概念
2.奇经八脉的概念
3.十五别络的概念
细目三: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规律
要点:
1.走向和交接
2.表里相合
3.流注次序
4.体表分布
5.体内分布
细目四: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
要点:
1.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规律
2.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部位
细目五: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要点:
1.经别的概念和循行特点
1-1经别的概念
1-2经别的循行特点
2.别络的概念和循行规律
2-1别络的概念
2-2别络的循行规律
3.经筋的概念和循行特点
3-1经筋的概念
3-2经筋的循行特点
4.皮部的概念和分布
4-1皮部的概念
4-2皮部的分布
细目六: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特点
要点:
1.经络的基本功能
2.奇经八脉的功能特点
第八单元体质
细目一:体质的基本概念
要点:
1.体质的概念
2.体质的特点
细目二:体质的构成和标志
1.体质的构成
2.体质的标志
细目三:影响体质的因素
要点:
先天禀赋
2.年龄因素
3.性别差异
4.饮食因素
5.劳逸所伤
6.情志因素
7.疾病、针药及其他因素
细目四:体质的分类
要点:
1.体质的分类方法
2.常见体质类型及特征
第九单元生命活动的整体联系
细目一:生命活动与五脏的调节
要点:
1.神志活动与五脏的调节
2.呼吸运动与五脏的调节
3.消化吸收排泄与五脏的调节
4.血液循行与五脏的调节
5.水液代谢与五脏的调节
6.生长发育与五脏的调节
7.生殖能力与五脏的调节
8.感觉功能与五脏的调节
9.肢体运动与五脏的调节
细目二:五脏与自然界的联系
要点:
1.五脏与五时相通应
2.五脏与五味相通应
第十单元病因
细目一:六淫
要点:
1.六淫的概念
2.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3.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3-1风邪的性质
3-2风邪的致病特点
4.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4-1寒邪的性质
4-2寒邪的致病特点
5.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5-1暑邪的性质
5-2暑邪的致病特点
6.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6-1湿邪的性质
6-2湿邪的致病特点
7.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7-1燥邪的性质
7-2燥邪的致病特点
8.火(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8-1火(热)邪的性质
8-2火(热)邪的致病特点
细目二:疫气
要点:
1.疫气的概念
2.疫气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2-1疫气的性质
2-2疫气的致病特点
3.疫气发生和疫病流行的原因
细目三:七情内伤
要点:
1.七情的概念
2.七情内伤的形成因素
3.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细目四:饮食失宜
要点:
1.饮食不节
2.饮食不洁
3.饮食偏嗜
细目五:劳逸过度
要点:
1.过劳
2.过逸
细目六:痰饮
要点:
1.痰饮的概念
2.痰饮的形成因素
3.痰饮的致病特点
细目七:瘀血
要点:
1.瘀血的概念
2.瘀血的形成因素
3.瘀血的致病特点
细目八:结石
要点:
1.结石的概念
2.结石的形成因素
3.结石的致病特点
第十一单元发病
细目一:发病基本原理
要点:
1.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
2.邪气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
3.正邪斗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否
细目二:影响发病的因素
要点:
1.气候变化
2.地域特点
3.生活、工作条件
4.体质特点
5.精神状态
细目三:发病形式
要点:
1.感而即发
2.伏而后发
3.徐发
4.继发
5.复发第十二单元病机
细目一:邪正盛衰
要点:
1.邪正盛衰与病邪出入
2.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3.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细目二:阴阳失调
要点:
1.阴阳偏盛
2.阴阳偏衰
3.阴阳互损
4.阴阳格拒
5.阴阳亡失
细目三:精气血津液失常
要点:
1.精的失常
2.气的失常
3.血的失常
4.津液代谢失常
5.精气血津液关系失常
第十三单元防治原则
细目一:预防
要点:
1.未病先防
2.既病防变
细目二:治则
要点:
1.扶正与祛邪
2.治标与治本
2-1急则治标
2-2缓则治本
2-3标本兼治
3.调整阴阳
3-1损其有余
3-2补其不足
4.正治与反治
4-1正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4-2反治(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5.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5-1因人制宜
5-2因时制宜
5-3因地制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