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进问责制
2012-02-13 10:58:20 来源: 评论:0 点击:
设招标投标举报投诉处理机制,加强了对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投诉处理机制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经营性土地和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不断完善。开展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专项清理检查工作。严格责任追究,进一步加大土地出让环节案件的查处力度,直接查办和督办了一批经营性用地和工业用地出让中规避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等案件。
探矿权、采矿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继续完善。印发多个规范性文件,加强对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的指导。加强监督检查,对浙江、江苏、内蒙古、 贵州、山西、浙江、云南等省(区)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回头看”行动进行了检查验收。积极推进矿业权市场化建设,推进探矿权、采矿权的招标拍卖挂 牌出让。
产权交易制度不断深化。建立了中央企业产权转让信息联合发布制度,使产权转让信息披露的效果有了实质性提高。积极指导地方国资委推动产权交易机构的联合重 组,引导产权交易机构从过去独立分散经营向区域化统一运作方式转变。逐步完善对企业国有产权交易的监管,目前已实现了对多个省(市)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情况 的动态监测。
政府采购工作成效明显。政府采购规章制度不断健全,进一步规范供应商投诉处理程序,逐步建立并完善了投诉处理专家论证制度,认真做好政府采购供应商投诉处 理和行政复议工作。中央单位电子化政府采购方式开始实施。政府采购政策功能得到有效发挥。政府采购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管采分离管理体制得到落实,政府采 购行为和程序得到规范。
广州发布党政领导问责暂行办法 不接受舆论监督将被问责
问责制重要的是“问”。科学化、规范化的问责,应当是通过建立制度,集中“问”的对象,提高“问”的透明度,拓宽“问”的渠道,增加“问”的力度,扩大“问”的范围。
《暂行办法》对问责范围进行规定,梳理了党政领导干部履行职责的7类行为,比较科学。同时,注意到我国党政机关集体领导与分工负责的实际情况,将问责对象 从行政首长扩大到党政领导,符合权责一致的原则,体现了创新之处。《暂行办法》规定的动态问责机制,与党纪政纪处分和行政刑事处罚配合,可以使监督更有 效。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杨 君
3月16日,广州市委、市政府联合发布《广州市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从7个方面对党政领导干部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应予问责的情况进行规定。
《暂行办法》从调研到通过历时半年多,今年4月1日将正式实施。广州市纪委介绍,为了切实抓落实,目前正制定《暂行办法》执行工作流程,计划将《暂行办 法》纳入该市市委党校培训课程,引导各级领导干部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同时,已经决定在《暂行办法》实施一年后,开展对其实施效果的专题调研和立法评估, 提出进一步完善的意见。
7类履职行为接受问责
涉民生问题,问责力度加大
党政领导干部履行职责的行为经《暂行办法》梳理后,分成7类,一是决策行为,二是执行上级机关决策和部署的行为,三是履行执纪执法职责的行为,四是履行社 会管理职责的行为,五是履行内部管理职责的行为,六是接受监督的行为,七是履行其他职责的行为。《暂行办法》还通过列举具体的违法违纪行为,让7类问责行 为更清晰。
广州市纪委副书记张伟成介绍,《暂行办法》一大亮点就是加大了对于涉及民生问题的问责力度。比如,在第二章第九条中将民生事项作为一种问责行为类型专门列 出,并列举出5种典型的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办法规定,“社会涉及面广、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决策事项,未按照规定通过组织听证会、论证会等形式听取 意见”、“对涉及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重大问题不及时解决,或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能够解决而不及时解决”等情况发生时,党政领导干部将被问责。
接受监督方面,《暂行办法》明确规定党政领导干部不接受或不配合党内监督、法律监督、民主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的,应当予以问责,这就将党政领导干部不接受、不配合舆论监督列入问责范围。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启动问责程序的一个重要线索来源,《暂行办法》规定,除了上级机关和市领导的指示、批示,绩效考评和工作考核结果等之外,新闻媒体曝光的材料,公民、法人代表或其他组织提出的附有相关证据材料的检举和控告都将有效。
问责着重组织处理
官员被问责,一年内不提拔
《暂行办法》规定,受到问责的党政领导干部当年年度考核不得评为优秀,一年内不得提拔;重新任命的,按照有关规定办理。问责的方式有:诫勉谈话、责令限期 整改、责令作出书面检查、责令公开道歉、通报批评、调整工作岗位或建议调整工作岗位、责令辞职、免职或建议免职等8项,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合并使用。同 时,问责事项还将归入党政领导干部的个人档案,问责情况及时向有关单位或社会公布。
广州市纪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暂行办法》规定问责对象即市管党政领导干部,具体是指区党委、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各部门以及市属事业单位的领导班子成员。虽 然为扩大问责制的实施范围,办法又进一步规定了参照条款,但也强调,对党政机关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的行为,主要通过问责领导干部来予以纠正。
另外,由于实行问责与纪律处分、刑事处罚都是追究党政领导干部责任的方式和手段,广州市纪委解释,相对《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有关党纪国法,《暂行办法》着重规定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组织处理的方式。
张伟成说,“在执行本办法过程中,一方面,实行问责不能替代纪律处分和刑事处罚,纪律处分和刑事处罚也不能替代实行问责;另一方面,并不是对实行问责的都要给予纪律处分或刑事处罚,是否需要追究其他责任方式,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和有关规定执行。”
执行程序上,《暂行办法》规定,纪监部门收到问责线索后,即进行初核、立项报批。立项30个工作日内完成调查,并提交书面调查报告。由市委或市政府召开市委常委会议或市政府常务会议,根据报告作出问责与否的决定,并确定责任追究方式。
责任心要靠问责制保证
3月12日,《中国青年报》刊发了一篇关于信访工作的稿件。其中,公安部信访办副主任李竹红说到一个情况发人深省:公安部有一位领导曾经做过调查,结果发现,信访群体中没有一个是科级以上干部亲属,包括村主任的亲属都没有。
由此我还想到“两个80%”:李竹红在这篇专访中说,上访群体80%都是农民;国家信访部门负责人曾说,“群众信访反映的问题中80%以上是有道理的”。 这“两个80%”和“信访群体无干部亲属”实际上告诉我们:上访往往是社会最基层、最弱势群体不得已而采取的一种自我维权行为。这种状况更提示我们,在不 少地方,“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基层”的要求,并没有落到实处。
“就地解决问题”是一个重要工作原则。基层是民情民意“窗口”,群众有什么困难,对什么事不满意,都会在基层最先反映出来。此时,问题也好,矛盾也好,都 最容易解决,最容易化解。否则,小问题就可能变成“老大难”,波及社会,影响稳定。故而我们反复强调:“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基层。”然而在现 实中,我们却屡屡看到,有些问题尽管并不大,有些事尽管是非曲直明白,既应该解决,也不难解决,但就是无人去管,搞得不少基层群众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层层上 访。
我们不能总是“依靠社会影响解决问题”。如今,“媒体曝光或网上议论—领导批示—解决问题”,也几乎成了一种模式。这至少表明,有些干部干事情并不是真心 对人民负责,而是“对上负责”。其实,这也不是真“对上负责”,不过是对能决定自己官帽子者负责。实际上,只有真正把为人民服务化为内心自觉,才能正确对 待群众反映的问题,问题能解决则立即解决,一时解决不了则作出解释,然后想方设法解决。
我们不能再仅仅靠干部的良心“就地解决问题”。责任心要靠问责制保证,对不作为者及时问责,“各负其责”才不会成为口号。同时我们还要强化人大监督和舆论监督,使基层干部不敢懈怠。
我们不能再让群众的评判“无足轻重”。“就地解决问题”成为难事,根子就在于官能管民,民难管官。干部工作好坏,大半靠上级认定,小半靠自己“总结”。群 众怎么说,难以左右其荣辱升迁。如何在干部考核任用中更多增加民意分量,使群众的评判有权威性,是件亟待解决的事情。
相关热词搜索:推进问责制
上一篇:如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下一篇:农民工如此培训 贵州农民工培训造假案
